香港獨立電影節由2008年開始舉辦,專注於亞洲地區的獨立製作;每年以專題形式選映本地及海外的優秀作品,推廣各地的獨立電影,豐富本地的觀影選擇。除了在戲院售票,也會以自由定價方式在其他類型場地作放映,給予觀眾不同的觀影體驗。獨立電影節也特別注重觀眾與製作人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場次均安排映後分享環節,加深影像帶給觀眾的感受及啓發。
2017年是《台灣電影宣言》三十週年,今年香港獨立電影節的焦點專題,希望從新角度理解「台灣新電影」,讓更多觀眾重新認識台灣電影新浪潮同時,也聯繫今天香港的創作環境。除了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和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外,也選映柯一正導演的《帶劍的小孩》、王童導演的《看海的日子》、張毅導演的《我這樣過了一生》和萬仁導演的《超級市民》等共八部作品。今次亦有幸邀得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人物──小野親身跟觀眾分享當年的創作歷程,並與幾位本地年輕電影工作者對談,希望可以探討台灣新電影對新一代香港電影人的意義。此部分節目將於星影匯電影院舉行。
另外,這次也特意選了《光陰的故事》和《兒子的大玩偶》兩部短片集,在富德樓艺鵠作節前免費放映,希望藉此接觸更多年輕觀眾。
至於其他選映的電影,無論是本地或海外,都圍繞一些很在地的問題,從國土與自我身份出發,互相觀照。電影節其他單元包括:
-「香港獨立視野」:選映作品有許雅舒導演的《風景》、郭偉倫導演的《片甲不留》及陳耀成導演的《撐傘》。
-「(沒有)家的想像」:有張贊波導演的《大路朝天》、李維導演的《飛地》兩部內地作品;宮崎大祐導演的《大和(加洲)》、比嘉賢多導演的《沖繩/大和》兩部日本作品;台灣導演蘇哲賢的《進擊之路》;關於科索沃戰爭的劇情長片《沒有國,哪有家》、關於德國反移民暴動的《我們年輕,所以勇武》,及紀錄多年伊拉克戰爭的《家園—伊拉克零年》。
-「台灣獨立前線:(錄像)詩的想像」:選映幾部新形式紀錄片,陳界仁導演的《殘響世界》、林欣怡導演的《三島》、及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獎作品《日曜日式散步者》。
-「港澳短片選」:將播放黃飛鵬導演的《蚪尾》、孔慶輝導演的《撞牆》及姚露欣導演的《牛奶計劃》等,共七部短片習作。
除了電影節主要節目外,今年繼續與生活館協辦「有種電影節」,合力舉行七場有關農業及食物的放映活動,當中包括小林茂導演的《風之波紋》。
門票現正公開發售。詳情請參閱本電影節網站:www.hkindieff.hk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星影匯
報名電話:28366282
電郵:hkindieff@gmail.com
購票網址:http://hkindieff.hk/ticketing.html
售票處:城市電腦售票網 通利琴行 大會堂
查詢電話28366282
電郵:hkindieff@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