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光華推薦: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

  • 日期:2015-07-02


慢賞‧細看‧深遊

【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

臺灣×故事×意象

為提升文化旅遊視野、豐富文化景點內涵,文化部特規劃「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以深入淺出報導、深刻故事取向,介紹國內200多個文化景點,作為國內外遊客走訪文化景點之參考讀本,藉由深度導覽,更深刻地認識臺灣、了解臺灣、真愛臺灣。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文化景點,不論其為建築或文物,不論其形體或內涵,都承載著國家意象、文化特徵,都有著深刻或動人的故事,有著人文的親和力、歷史的穿透力、藝術的渲染力,讓其子民一代一代地傳述,源遠流長。 「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規劃21條主題路線,介紹全臺200多個文化景點,用深刻、生動的內容,共同來展現臺灣意象、詮釋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豐富性。
如果有人問:臺灣的意象是什麼?臺灣的故事在哪裡?這些文化景點,分別投射出一個或多個面向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一、臺灣‧故事‧意象──拓展文化之旅的深度與內涵

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文化景點,不論其為建築或文物,不論其形體或內涵,都承載著國家意象、文化特徵,都有著深刻或動人的故事,有著人文的親和力、歷史的穿透力、藝術的渲染力,讓其子民一代一代地傳述,源遠流長。「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規劃21條主題路線,介紹全臺200多個文化景點,用深刻、生動的內容,共同來展現臺灣意象、詮釋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與豐富性。如果有人問:臺灣的意象是什麼?臺灣的故事在哪裡?這200多個文化景點,分別投射出一個或多個面向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二、專題架構──旅遊主題之規劃

「人文歷史藝術深度旅遊」的總體內容,劃分為五大架構,包括:人文走廊、歷史盛會、藝術行旅、文化饗宴、影視亮點,此五大架構,將民國100年/臺灣400年的政治經濟社會之變遷、文化藝術發展之特色,囊括在內:

【人文走廊】
  1. 孫中山革命在臺灣
  2. 民國人物風雲榜
  3. 穿越時代看兩蔣
  4. 白色恐怖受難者
  5. 人權交響曲
  6. 臺灣歷史追想曲
  7. 眷村的回憶
【歷史盛會】
  1. 回首先民來時路
  2. 臺灣現代化之路
  3. 探索文創風華
  4. 來去社區走一趟
【藝術行旅】
  1. 視覺藝術的寶庫
  2. 工藝的推手
  3. 傳統藝術大觀園
  4. 表演藝術的殿堂
【文化饗宴】
  1. 當代文化大師
  2. 文藝的桂冠
  3. 與文學家相遇
【影視亮點】
  1. 偶像劇追星美景
  2. 跟著電影景點走
  3. 一曲風靡千萬眾

三、主題規劃──21條旅遊路線規劃理念

(一)孫中山革命在臺灣

孫中山、梁啟超的臺灣行,以行動、思想改變了臺灣的知識分子。孫中山三次來臺,在臺北策劃革命、會見知識青年、宣揚主義,羅福星、翁俊明、蔣渭水、杜聰明等年輕學人深受啟發;梁啟超來臺,震撼了臺灣知識界,指引了臺灣青年在1920年代走上民族自決之路。孫中山、梁啟超對臺灣青年的引路,殊途同歸,都讓臺灣與大陸產生了接點。

(二)民國人物風雲榜

由革命家、軍閥、官僚、政客、知識分子等合演的民國舞台,在內戰與外患交替作用下,政局紛擾、社會動盪,風雲人物應運而生:蔣中正與閻錫山、張學良、白崇禧之間若即若離,亦敵亦友;于右任、王雲五、吳稚暉、張群等大老襄贊樞政,動見觀瞻;國民黨政府遷臺後,嚴家淦、李國鼎、孫運璿等技術官僚挺身而出,促成臺灣的蛻變躍升。「民國人物風雲榜」介紹民國要角所經歷的關鍵人物事。

(三)穿越時代看兩蔣

蔣中正、蔣經國父子在政治舞台上扮演最關鍵角色,一個決策牽動全盤政局、一個進退左右了國家走向,他們在政壇的每一個起伏,都改寫了歷史,也牽動兩岸無數人民的聚散離合。總統府、士林官邸、圓山大飯店、七海寓所、古寧頭戰史館、蔣經國先生紀念館、陽明書屋等地,是兩蔣運籌政務、起居行止之所在,如今卸下神秘色彩;慈湖陵寢、大溪陵寢是強人身後長眠所在,讓人近身走訪。

(四)當代文化大師

民國肇建,思想解放,新銳輩出,各領風騷。胡適、傅斯年、梅貽琦、錢穆、殷海光、張君勱、吳大猷、勞思光、牟宗三等文化、思想大師,在各學術領域頭角崢嶸,引領風騷;處在動盪時局、權威年代,有的雖不容於當道,仍堅持寧鳴而生,因而成其大。這些大師走在時代最前端,踏在思想文化的浪頭上,以其思想、言論或行動,影響了無數知識分子的思維與方向,在華人世界中唯臺灣獨有。

(五)白色恐怖受難者

在國共內戰劇烈之際,不少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心生嚮往;他們其中一部分人進而發展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與當局對抗;另有一大部分純係不滿現狀、冀求改革。國民黨政府遷臺後,鑒於在中國大陸的失敗,祭起整肅匪諜的大旗,李友邦、簡吉、黃榮燦、呂赫若、郭琇琮、鍾浩東、許強等人士,成為「白色恐怖」下的政治受難者。

(六)人權交響曲

二二八事件是一場沉痛的國殤;七一三澎湖事件則是二二八的翻版。在威權時代,民主與人權舉步維艱: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是羈絆人權的歷史現場;雷震為籌組政黨而陷身黑獄,在民主牆上留下了深沉烙印;美麗島車站原址、臺灣民主運動館是民主與人權進程中的鮮明標記;紫藤廬則是轉型之路上的一個旁觀者。各個事件在多重交織下,化育了日後民主人權的花果。

(七)文藝的桂冠

隨著1949年的國共內戰轉折,「渡海三家」張大千、傅心畬、黃君璧,來臺賡續藝術的神火;文藝明星蘇雪林、林語堂、梁實秋、郎靜山、俞大綱、聖嚴等人來臺,從漂鳥變成了留鳥;「國家不幸詩家幸」,時代劇變與人間離散,牽動著每一個細膩易感的文藝心靈,在走過滄桑、穿透困蹇之後,打開了生命視角,洗練了感性筆鋒,揮灑出一代深刻作品。

(八)眷村的回憶

眷村是1949年兩岸政治衝突下的產物,是戰火煎熬下百萬族群大遷徙的一個縮影,「一群來自全中國的人,帶著各種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懷抱著卑微的希望,相依相偎,憂樂與共的生活在一起。」在生命共同體的克難家園裡,共同譜寫悲歡離合的故事。分散全臺各地的四四南村、明德新村、彩虹眷村、三重一村、信國一村、金龍頭眷村、新竹市眷村博物館、高雄市眷村文化館、龜山鄉眷村故事館,為關鍵年代的臺灣做了見證。

(九)臺灣現代化之路

1696年,郁永河從臺南搭乘牛車北上,「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既至南嵌,披荊度莽,冠履俱敗。」這是洪荒清初臺灣的景況;1719年施世榜在彰化平原開鑿八堡圳,其後百餘年間,貓霧捒圳、瑠公圳、曹公圳相繼開鑿,洪荒之島漸成米倉。包括騰雲號、橋仔頭糖廠、臺北樟腦廠、臺灣鹽博物館、自來水博物館、八田與一故居、阿里山森林鐵路、高雄港史館等場館,分別呈現臺灣現代化過程的各個面向,串接成臺灣經濟奇蹟的史頁!

(十)來去社區走一趟

1993年「社區總體營造」的號角響起,兼具了改造景觀地貌、建立產業文化、凝聚公民意識三重意涵,是最草根、在地的「新生活運動」,讓社區脫胎換骨。公民意識、利他思想是改造的動力,更是華人社會中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新港造街、山美部落、桃米生態村、利澤簡、港邊社區、土溝社區、南王部落、馬祖芹壁等,每個社區故事的背後,都是一頁精采動人的社區公民運動。

(十一)臺灣歷史追想曲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這是史學家看臺灣;若將視野推向考古人類學、從漢人推向原住民,則臺灣史不從荷蘭人、不從〈東番記〉算起,而應上溯數千年:「人獸形玉玦」、「人面陶罐」,分別鍛造了幾千年、上千年;從17世紀大航海時代以降,安平古堡、紅毛城、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見證了歐洲人在福爾摩沙的風雲際會;延平郡王祠、赤崁樓、總督府是改朝換代的標記;臺北府城門、中山堂、總統府、故宮博物院等,是歷史大轉折的代表性地標。

(十二)回首先民來時路

17世紀以來先民篳路藍縷,形成移民社會多樣的生活型態;而在不同族群接觸之際,也擦撞出各種不同的火花。「先民來時路」系列文化景點,介紹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屏東客家文化園區、宜蘭設治紀念館、澎湖開拓文物、馬祖民俗文物館、鹿港民俗文物館等10個場館,細數臺灣先民記憶中的生活點滴。

(十三)探索文創風華

一個現代劇團在廢酒廠裡演出《祭特洛伊》時,警察來了,團員被依「竊佔國土」罪名逮捕;這一幕騷動了藝文界,促成了華山文創園區的誕生。從南到北各個文創園區的陸續成立,各行各業走入舊廠區,激發出新奇花樣!傳承數百年的竹藝、藍染、藺草等傳統產業、注入新思維、新元素,形成嶄新價值鏈,創新出奇,讓人驚艷!

(十四)與文學家相遇

日本統治臺灣30年後,以日文創作的臺灣作家賴和、吳濁流、張文環、楊逵、鍾理和等開始出現,從1926年賴和發表第一篇小說〈鬥鬧熱〉起,作品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臺灣人的感受;戰後政權更迭、語言斷裂之下,他們極力調適,以寫實之筆留下文學篇章;而在明星咖啡館凝聚的文學同好,或1960年代開始發聲的楊牧、黃春明、陳冠學等作家,則從土地出發,從生長經驗著手,為文壇揮灑了皇皇巨著。

(十五)視覺藝術的寶庫

畫壇大師揮灑魔幻之筆,點綴成繽紛人間;雕塑大師匠心獨運,穿鑿出眾生神采;刀起刀落,將「禁錮的靈魂從石塊中釋放」者,既是功力,也是神技。李梅樹、李澤藩、李梅樹、郭柏川、鄧南光等各擅勝場,接力合演一場藝術盛典;雕塑家蒲添生、楊英風、朱銘,不論快意刀法或細膩雕工,無不登峰造極;藝術殿堂外的素人林淵,在石堆中打造了當代藝術傳奇。

(十六)工藝的推手

一瓦一石、一裁一雕,都是先民的生活樣貌。傳統工藝表現於黃金、陶瓷、玻璃、紙藝、木雕、石雕諸藝,精雕細琢成大器。「工藝的推手」介紹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玻璃工藝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黃龜理紀念館、陳逢顯毫芒藝術博物館、蘭嶼拼板舟等類型的工藝博物館,與您鑑賞臺灣工藝的鬼斧神工。

(十七)傳統藝術大觀園

傳統藝術是先民薪傳文化的源頭、民間生活美學與文創的總匯。深具臺灣特色的布袋戲、歌仔戲、南北管、交趾陶、寺廟雕刻、寺廟彩繪、剪黏、漆器等,是文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為400年臺灣打造一片文化沃土。登此殿堂者,葉王、李天祿、張德成、潘麗水、陳玉峰、陳應彬、李松林、王保原、葉進祿、陳萬能等師傅,各擅勝場,皆臺灣傳統藝術之瑰寶!

(十八)偶像劇追星美景

文學、藝術、電影、連續劇取景之地,往往一夕爆紅。《不能說的祕密》借景於淡水中學、理學堂大書院等醫療傳道年代的歷史建築;《命中注定我愛你》拍攝石門水庫、薑母島、宜蘭冬山河、利生醫院等地方美景。「偶像劇追星美景」介紹《流星花園》、《下一站,幸福》、《痞子英雄》、《我可能不會愛你》、《歌謠風華-初聲》等10部電視劇及其景點,有些場景因劇情的加持而走紅,有些則因劇情的形塑而豐富了景點的文化內涵。

(十九)跟著電影景點走

1950年代電影《羅馬假期》中,一對俊男美女在羅馬邂逅,騎著Vespa機車穿梭大街小巷,許多古蹟、景點一一入鏡,在浪漫情節的烘托下,羅馬城一夕爆紅。金馬獎創辦以來,許多得獎影片為取景地點打開了一扇視窗。以九份、金瓜石取景的《悲情城市》,掀起了山城觀光風潮;《海角七號》大賣後,片中的古厝、教會、7-11都有遊客串門子;「跟著電影景點走」介紹臺灣電影的取景地點,以及侯孝賢、蔡明亮執導風格及其影片與取景地點的故事。

(二十)一曲風靡千萬眾

作詞作曲家鄧雨賢、李臨秋、吳晉淮,譜寫了動人的旋律與意境,〈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傳唱至今不歇;1980年代鄧麗君、羅大佑、鳳飛飛、胡德夫等歌手,風靡了無數樂迷,這些歌手,一代一代接力為臺灣而唱;墾丁春吶、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則是流行樂的超級市集,兼具宗教的狂熱、節慶的奔放,爆出瞬間最大亮點。

(二一)表演藝術的殿堂

表演藝術所展現的,是真、善、美的結晶。各種話劇、歌劇、音樂、舞蹈、雜技等,為大眾提供美感與品味;透過表演「人生的故事」,來詮釋人性、美德、真理,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兩廳院、牯嶺街小劇場、駁二藝術特區、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竹圍工作室、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十鼓文化村、臺東劇團、木柵老泉劇場等,分別上演著真善美的故事,這些舞台宛若一顆顆珍珠,綻放著晶瑩、恆久的光澤。

四、編輯原則

(一)文化部首次深入撰寫景點文化意涵故事,初步無法納入所有景點,將請各界提供景點增補意見後,日後將陸續納入。

(二)部份各領域重要代表人物,但因無相關景點可配合旅遊行程規劃,本案暫未納入,日後各界如有與該人物相關景點之提供建議,也將適時納入。

(三)案中各篇文章均邀請對該領域有深入研究之學者專家及文史工作者撰寫,文中各觀點尊重撰寫者之歷史觀及言論表達,各界如有不同意見將蒐集後請撰寫者參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