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華語紀錄片節2014

  • 開始日期:2014-09-07 00:00~2017-10-04 00:00

「采風電影」主辦的第七屆「華語紀錄片節」將於2014年9月7日至10月4日舉行,放映來自中、港、台44部優秀作品。其中有28部本地創作入選,數目為歷屆之冠,是今年影展的特色。另外,於10月4日在長洲舉行一場免費露天放映會,播放《長洲誌2014》,作為電影節的壓軸節目。


香港作品選

展出的香港影片包括「青年紀錄片計劃」中的作品,其中有講述露宿者生活的《韋成奇》;描述殘障人士和癌病患者奮鬥過程的《強》及《人生馬拉松》;探討長者院舍生活的《老人院》;也有年輕導演省視內心的《苦路》及《32+4》。

其他入選作品包括探究農業與社會運動關係的《稻米是如何鍊成的》;《好風景》嘗試剖析年輕女性對社會及人生的看法;《戲夢凡生》則是粵劇迷的奮鬥故事;最後是居港新疆導演回鄉拍攝偏遠村莊歷史的《黑山︰遙遠的村莊》。


《長洲誌2014》是今年「紀錄片訓練營」的結業作品集。學員們在長洲接受八天的密集訓練,最後拍出了九部趣味盎然的小島故事,包括有描寫人物的《牛哥》、《蛇仔》、《郵差》、《魚仔小結他》及《一家大細》;也有講述傳統工藝的《藝承》及《友聯花牌》;描繪島上人生百態的《碼頭》和風趣的《長洲賓客人數多》等。


今年特別增設「香港紀錄片獎」,凡長度三十分鐘或以上的本地作品,皆可競逐,今屆有九部影片入選。


競賽影片

長、短片組共有15部影片競逐獎項,其中香港作品佔兩部,包括《韋成奇》及《黑山︰遙遠的村莊》。台灣佔八部,有講述生育和婚姻問題的《人間世》;分析環境污染的《空襲警報》及《黑》;勵志感人的《少年鼓手》和《台灣黑狗兄》;記錄獨立樂團在鄉間辦音樂會的《南吼音樂季》;敍述過埠新娘回蒙古省親的《零下四十度的思念》及少年導演探討教育理念的《學習的理由》。中國大陸有五部作品,包括繪畫基層人物生活的《四哥》、《廟》及《亞當之子》;以甘肅沙塵暴為題的《風沙線上》和老作家憶述勞改歷史的《格拉古之書》。這批影片題材廣泛、手法各異,反映兩岸三地的各種社會風貌。


影展的頒獎禮定於9月20日(六)下午五時假香港藝術中心舉行,屆時會揭曉各個獎項結果。


台北紀錄片工會推薦作品選

「台北紀錄片工會」為本機構的海外伙伴,工會今年推薦導演湯湘竹、周美玲和劉芸后來港參展。湯湘竹的《餘生─賽德克.巴萊》由魏德聖監製。導演跟隨當年霧社事件後倖存的賽德克族人後裔返回族人的發源地,找尋部族的神石與祖靈。

周美玲帶來兩部主題迥異的作品,其中《私角落》與劉芸后合導,影片用抽象的畫面、詩意的旁述,帶領觀眾走入台北同志圈中最隱私的角落,探討他們的情慾愛恨,及其面對的歧視和壓力。另一部作品《極端寶島》則走到台灣最邊緣的四個角落,寫出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合拼成一幅獨特而動人的寶島風情畫。


座談會

除放映外,影展會舉行四場座談會,首場於8月22日舉行,由台灣著名導演賀照緹與本地導演張虹暢談紀錄片創作。


8月29日的第二場座談會邀請多位香港新秀,討論本港紀錄片發展前景。


9月9日的第三場座談會名為「紀錄片與社運」,邀得剛獲「台灣電影獎」百萬首獎及最佳紀錄片獎的導演李惠仁來港作嘉賓。李導演為資深傳媒人,近年一直從事調查報導式的創作。


最後一場座談會在9月21日舉行,由參展的台灣導演主講,剖析當地紀錄片的發展情況。


影展資料

日期:2014年9月7日至10月4日

地點:

1.香港藝術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

2.香港太空館(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3.The Grand Cinema(香港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圓方2樓──港鐵九龍站)

4.10月4日露天放映──長洲東灣路「登『綠』長洲」﹙漁會公學﹚


票務

票價:$70 / $45* |門票於8月9日起發售。

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太空館放映之場次經由城市售票網發售。

The Grand Cinema放映場次之門票經由The Grand Cinema(網上、電話、手機程式及票房)發售。

*此票價只適用於全日制學生、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


節目查詢

電話:(852) 2540 7859|傳真:(852) 2547 7942|電郵:visiblereco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