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席慕容:和著詩歌憶鄉愁

  • 日期:2013-07-23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 發稿地:香港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鄉愁》《狂風沙》……22日晚的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裏,詩人席慕容一首首誦讀自己關於故鄉的作品,時而哽咽。



  這場以"詩歌中的鄉愁”為名的"文人沙龍”,是她參加本屆香港書展以來,第二次當眾朗誦詩歌。對於詩歌寫作,她認為,詩是有生命的,有時靠外貌,有時靠內心,有時則靠著笨拙的渴望。



  席慕容,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成長于台灣,祖籍蒙古,全名穆倫·席連勃。不少人對席慕容的認識還停留在《一棵會開花的樹》、《七里香》時期,而她卻說,寫作跟著生命走,"那是30年前的席慕容,我回不去了”。



  作為席慕容多年詩歌創作的核心意象,"鄉愁”更被頻頻提起。1943年出生於重慶的席慕容祖籍內蒙古,父母皆為蒙古族,草原文化對其寫作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沙龍現場,她展示著自己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從草原上的牧羊人和溼地,到草原沙漠中的湖泊,席慕容說,草原是我的故鄉。



  "我父親不捨得回來,而我沒有對草原的記憶,”席慕容回憶說,"所以我就回來幫父親看”。46歲之前,她從未到過蒙古高原,而現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冬天時在台灣,夏天時回到故鄉。



  1989年,席慕容第一次踏上尋找原鄉之旅長途跋涉,終於踏入蒙古高原之時,她覺得自己像是走在夢裏。"我來過,我見過”,她說,回到蒙古喚醒了體內的"另一個自己”。



  談到兒女是否能明白自己的鄉愁時,席慕容記得,此前完全不理解她情緒的女兒,在留學時聽到蒙古音樂的唱片,會突然懂得媽媽為什么會流淚,"歌裏的孤獨和寂寞她明白了”。



  "生命在成長,有一個時間,故鄉會來找他。”席慕容說。



(綜合新華社、中新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