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灣月新聞稿
2016台灣月《稻田裡的餐桌計劃X薄扶林村的餐桌》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首度移師海外 透過餐桌連結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歷經半月,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所主辦「2016台灣月」踏入高潮─《稻田裡的餐桌計劃X薄扶林村的餐桌》,展現台灣在社會創新設計上的創意與串聯能量,傳遞台灣的價值與認同。11月5及6日在薄扶林村辦桌,以好玩、有感的體驗內涵,由台港民間組織互助合作,介紹薄扶林村的生活方式與村落裡的人情味,加深對土地與食物的意識與連結。
照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0MdXZX05mSMdmQzSEZScGdBaDQ?usp=sharing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移師香港 讓參與者重新認識土地價值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係台灣社會企業「幸福果食」團隊以藝術策展形式,在台灣農村舉辦各類的戶外餐會,結合農事體驗、餐飲和教育,讓參加者重新省思農村的定位與價值,將農村的美好傳遞給石屎森林的消費者。目標是賦予台灣農村新的價值,以推動農村永續發展。
流動的餐桌,地點曾選在台灣的稻田裡、魚塭旁、海灘上、茶園中、果樹下等地舉辦,餐點呈現出當地食材,和主廚精心構思的創意料理,農家菜並非普通的粗茶淡飯,團隊總是提前實地考察,採購時令食材,再交由專業廚師設計創意料理餐單,「農村的價值一直被低估,因此,當它失去了提供糧食的基本功能時,它就被全然的背棄,呈現凋零的現況,其結果失去的不只是農作物與產業的凋零,而是一個生活文化的全面消失。要把台灣的農產品推廣開去,最直接的方法是叫人到親自到田裡,看看農作物是如何長出來的。」「幸福果食」創辦人之一廖誌汶說,祈盼參與者認識、細味與欣賞在地。
2012年「幸福果食」團隊開始透過眾籌平台向台灣全民募資,開發農村新型態的六級服務業,以農村社區的文化、作物、產業以及環境、季節特性,重新設計與開發農業的創新模式,4年來累計超過300多場餐桌、2萬人進入台灣70多個農村用餐,證明台灣農村不只是農產收益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今年該計畫更首度移師在海外辦桌,選址在香港導最具歷史價值的村落。
設宴「活的鄉村博物館」薄扶林村 讓人體會村落價值
是次活動選定香港島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村落 - 薄扶林村,該地保存了最完整的村民生活歷史,希望帶著城市人回到村子裡感受那份屬於聚落的溫暖,體驗在地的文化特色。透過香港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團隊協助,集合長州、西貢、元朗等各地村落的資源及食材,且活動恰好遇上「薄扶林村歷史聚落節」,「稻田裡的餐桌計劃」更增加許多有趣的體驗環節,例如懷舊鐵閘噴畫DIY、魚灣趣事猜謎活動,讓活動充滿著濃厚聚落文化價值。
「幸福果食」團隊來到香港的薄扶林村擺下餐桌,透過10道料理製作,用 「飲食」交流彼此文化,在活動中有一項最特別的設計 - 《歡迎來我家》,拜訪薄扶林村民的屋企,就是邀請來賓到村民家中進行料理,透過自然的互動,讓參與的來賓體會到薄扶林村濃厚的人情味,與香港村落產生連結,透過餐桌連結人與土地間的情感,找回人與人相處的真摯感動。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幸福果食」創辦人簡家旗先生與廖誌汶先生、執行長楊宜菁跨海來到香港薄扶林村舉辦首度設下海外版餐桌計畫,傳遞「稻田裡的餐桌計劃」精神;此次協同台灣兩位身兼農民身分的知名廚師 - 李佳翰與蔡承興;李佳翰曾任五星級餐廳店長,台南麻豆農家子弟第三代,青年返鄉接手柚子果園,營運「5012柚意思」品牌,教導果農用友善環境的種植方法,保留傳統農村精神。而傳承雕刻民俗技藝的蔬果雕刻藝術大師蔡承興(小光) ,獲獎無數曾獲香港國際美食大獎蔬果雕刻金牌,為此次《薄扶林村的餐桌》設計菜譜,以金木水火土的元素,製作米食料理頭盤,並呼應薄扶林村中秋舞火龍傳統,以蔬果雕刻火龍。「薄扶林村歷史聚落節」當天,除展示6道台灣料理外,村民亦準備多道充滿香港風味料理供民眾品嚐。
「台灣月」活動預計自10月14日起至12月4日止,內容包括音樂、劇場、展覽、體驗活動、講座等,超過60場次的活動。歡迎報名參加!
香港薄扶林村當日菜單
第一道
米食料理
- 嫩煎豚肉蔥米捲〈白〉金
- 綜合鮮蔬香米飯〈青〉木
- 桂圓酒香紫米飯〈黑〉水
- 鮮蝦黃金米粒球〈紅〉火
- 古早味傳統米糕〈黃〉土
第二道
蔗香蜜汁豬小排
第三道
蔥油鮮菇地瓜葉
第四道
老菜脯野菇雞湯
第五道
台式古早菜脯蛋
第六道
紫香芋泥燒嫩雞
薄扶林村
双冬(冬瓜及冬菇)炆土鯪魚釀豆卜
客家煎釀三寶
長洲
大苔薏米粉腸糖水
西貢
蕃茄咸酸菜唐芹配豆卜炆慒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