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中樂團 ●《 蓬瀛狂想曲》

  • 開始日期:2015-11-13 00:00~2015-11-14 00: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地圖:map

香港中樂團《蓬瀛狂想曲》Formosa Fantasia



13-14.11 (Fri-Sat)



20:0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票價∶$100, $150, $250, $380





演前樂聚


14/11/2015(六) 晚上6:45


香港文化中心4樓大堂


主講 :白得雲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




費用全免留座電話:3185 1600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指揮: 閻惠昌 Conductor : Yan Huichang





小提琴:梁建楓 Violin : Leung Kin Fung



胡琴:張重雪 Huqin : Zhang Chongxue



演唱:王馨平 Vocal : Linda Wong



演出:香港中樂團 Performanced by :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蓬瀛狂想 風火電音 Electrifying strains from romantic Formosa



「蓬瀛」是台灣古老的別名,意指遊玩的人間仙境。樂團網羅台灣新銳作品,藝響港台!從《蓬瀛狂想》和《勁飊序曲》感受寶島各地獨特的風土民情與人文風景,電子與傳統小提琴協奏曲《風火電音三太子》更帶您體驗台灣傳統廟會慶典,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和台客電音舞曲輪番登場,由著名小提琴家、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首席梁建楓擔綱上陣。樂團胡琴首席張重雪將以樂團研發之環保高、中、二胡演繹譚盾的胡琴協奏曲《火祭》,宏觀展示環保胡琴的視聽魅力。另外,曾轟動港台兩地的女歌手王馨平也將於音樂會獻聲,唱出《別問我是誰》、《綠島小夜曲》、《望春風》及《舊情綿綿》。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會員憑優惠編號:FANTASIA2015於城市售票網購票,可享85





電子與傳統小提琴協奏曲 《風火電音三太子》 李哲藝曲 (中樂版世界首演)



胡琴協奏曲 《火祭》譚盾曲



《蓬瀛狂想》 王乙聿曲



《勁飆序曲》 盧亮輝曲



《別問我是誰》



《綠島小夜曲》



《望春風》



《舊情綿綿》





《風火電音三太子》之中樂版改編費由廣藝基金會贊助





節目
勁飆序曲盧亮輝曲
歌唱與樂隊
別問我是誰 蔡議樟詞曲
綠島小夜曲 周藍萍詞曲
望春風 李臨秋詞、鄧雨賢曲
舊情綿綿 葉俊麟詞、洪一峰曲
演唱:王馨平
胡琴協奏曲
火祭 譚盾曲
胡琴:張重雪
電子與傳統小提琴協奏曲
風火電音三太子(中樂版世界首演) 李哲藝曲
小提琴:梁建楓
蓬瀛狂想(香港首演) 王乙聿曲

音樂會導賞

混雜傳統與現代
——從台灣文化看香港中樂團的台灣月節目

文:周凡夫(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本地資深音樂評論人)

這場由樂團總監閻惠昌指揮的「台灣月」音樂會,可說緊扣著台灣的文化,有如台灣的飲食般豐富多姿。台灣由於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在文化上已因不斷的大量移民形成多樣化人種族群組 成的社會,出現多面向的呈現;其後隨著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歐洲文化,和日治時代 在教育及文化上的影響,混和著自明朝鄭和時期漢族帶來的中華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混 雜性便更為奇特;二次大戰後,歐美現代文化影響更大,然因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覺醒,台灣文 化便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和海盜文化,推展演變成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傳統,與不斷 變化的現代潮流,並由此出現難以分類的混雜文化。

王馨平王乙聿和李哲藝

具有港、台兩地背景的女歌手王馨平,在這場音樂會選唱的台語歌曲《望春風》、《舊情綿綿》,固然 是台味十足,五、六十年代走紅的《綠島小夜曲》、1993年讓王馨平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冠軍位置,打開台灣市場的《別問我是誰》,就更是中國傳統與西方流行文化相融而成的歌樂。

王乙聿的《蓬瀛 狂想》標題中用上台灣古老的別名「蓬瀛」,那確是和「蓬瀛仙境」之意有關,創意無限的王乙聿,如何以他的狂想去運用台灣混雜了傳統和現代的文化特性,將被視為「寶島」,是玩樂人間的仙境的台灣呈現出來,自然讓人期待。

李哲藝的《風火電音三太子》,便是最能展現台灣這種呈現多面向, 既傳統,又現代的混雜文化的一個典型作品。該曲由一位小提琴家(梁建楓)兼奏傳統與電子小提琴的形式,已刻意表達傳統和現代創新的創作意念;曲名雖用上西方的「協奏曲」,實際上卻是將全曲分成六個段落而非傳統的三個樂章,內容借用了台灣民間最受歡迎的其中一位神祗哪吒三太子作主題,這位神祗在台灣民俗廟會中往往會騎上機車(電單車)、戴上太陽眼鏡,還會 大跳電音舞曲;曲中第一段「傳統廟會」便由小提琴和樂隊描畫出台灣廟會的熱鬧神秘意象,具有濃 厚的地方色彩背景,第二段「電音三太子」改用電子小提琴奏出截然不同的強大電子化音響形成強烈 的對照;然後經過「回憶」、「衝擊」,和「省思」三個思考過程的段落,進到最後一段強力推進的「融合與共舞」,發揮激動人心的狂舞效果。全曲混和了台灣廟會節慶中常見的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 等各種傳統音樂元素,和電聲化的音響,這次更將原曲的管弦樂團改編為民族樂團,編曲手法上亦作 出調整,獨奏家交替演奏西方古典小提琴及電子小提琴,並搭配上民族樂團演出,也就在濃厚混雜的 台灣色彩,和現代創新之間營造出新的想像空間。

三種環保胡琴演奏《火祭》

如果說《風火電音三太子》混雜了台灣的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族群文化、西方古 典的和流行的文化,既有宗教的,亦有世俗的,是極為多面向的音樂,那麼,由樂團胡琴首席張重雪擔任獨奏和樂團演繹譚盾的胡琴協奏曲《火祭》,在文化上來說,相對便較為單一,那祇是將中國傳統的祭祀音樂的站奏(樂師置於觀眾席),和宮廷音樂的坐奏(樂師置於舞台)兩種形式結合,樂隊 一分為二,如唐代樂伎分部制度中的坐部伎及立部伎,指揮便是主持儀式的祭師,這可說是源於中原 大唐的音樂,正好對照出台灣傳統與現代混雜的獨特之處。

話說回來,《火祭》的三段音樂:(一)敘說、(二)單純、(三)鳥語。分別採用了中胡、二胡、和高胡,以三種環保胡琴的獨特魅力來誌念生 活中永無休止的儺難,祭求來日的和平,其中部分音樂素材來自作曲家所寫的電影《南京:1937》的音樂。此曲由香港中樂團於1996年香港藝術節首演,譚盾並將之紀獻給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殺的 三十多萬中華同胞,今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在「台灣月」音樂會中再度演出,更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