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內容摘要: 五四運動塑造了我這一代在台灣長大的文化人對於中國現代史與中國式知識份子的想像。在台灣學國語一開始一定要學ㄅㄆㄇ,但幾乎沒有人注意ㄅㄆㄇ是跟五四運動有關係的,教育部在1918年通過用古代簡體漢字來表音,參與這「讀音統一」工作的,就有魯迅和許壽裳,ㄅㄆㄇ現在就只有台灣在使用。 我跟五四的淵源最先想到的是胡適與徐志摩,早年在台灣重慶南路所有的書店裡,最容易看到的書大概就是《徐志摩全集》了,我幾乎是透過徐志摩而了解白話文學和30年代的知識與背景。而胡適跟台灣的淵源一直很深,在南港還有一個胡適公園,五四運動整個過程分成兩邊,其中與台灣比較接近的就是胡適這一邊。胡適與徐志摩代表一種新品種的中國人,擁有強烈的感情、開明的態度、自我表達與熱情。 早年在台灣的影響力非常大,像繼承五四精神一樣鼓動著文化風潮,鼓吹了很多的思想與觀念,這時候很多國際知名的學者常會在「人間副刊」發表一些東西,介紹很多新的觀念。 五四運動比較狹隘的解釋是在五月四日那一天或那個時期,因「巴黎和會」受挫產生遊行抗議與後續的影響,廣義的解釋就是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時所講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一直到1920年後更全面的社會文化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