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穿越五四時光隧道



主持:亞太台商聯合總會潘漢唐總會長



主講: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羅智成主任



主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亞太台商聯合總會



地點: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演講內容摘要:

  五四運動塑造了我這一代在台灣長大的文化人對於中國現代史與中國式知識份子的想像。在台灣學國語一開始一定要學ㄅㄆㄇ,但幾乎沒有人注意ㄅㄆㄇ是跟五四運動有關係的,教育部在1918年通過用古代簡體漢字來表音,參與這「讀音統一」工作的,就有魯迅和許壽裳,ㄅㄆㄇ現在就只有台灣在使用。

  我跟五四的淵源最先想到的是胡適與徐志摩,早年在台灣重慶南路所有的書店裡,最容易看到的書大概就是《徐志摩全集》了,我幾乎是透過徐志摩而了解白話文學和30年代的知識與背景。而胡適跟台灣的淵源一直很深,在南港還有一個胡適公園,五四運動整個過程分成兩邊,其中與台灣比較接近的就是胡適這一邊。胡適與徐志摩代表一種新品種的中國人,擁有強烈的感情、開明的態度、自我表達與熱情。

  早年在台灣的影響力非常大,像繼承五四精神一樣鼓動著文化風潮,鼓吹了很多的思想與觀念,這時候很多國際知名的學者常會在「人間副刊」發表一些東西,介紹很多新的觀念。

  五四運動比較狹隘的解釋是在五月四日那一天或那個時期,因「巴黎和會」受挫產生遊行抗議與後續的影響,廣義的解釋就是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時所講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一直到1920年後更全面的社會文化運動。


  五四的訴求是喚醒國魂、救亡圖存,現代化是大家共同希望的,可是每個人的主張不一樣,但這些主張其實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第一、五四運動不再只是針對單一事件,如愛國運動或示威是全面性、知識性的,在態度上、社會上、文化上把所有東西全部結合,參加的社會階層也是多元的,其中有一個人從頭到尾都支持的人,叫孫中山先生;第二、五四的時候是年輕人第一次表現出他們想要爭取東西的態度,相對於北洋軍閥的保守態度,年輕人的聲音、知識與行動力強得多;第三、到現在還在一直被爭執的,它非常地批判傳統,破壞既定價值的特質。

  五月四日全國城市也在示威遊行、罷工、罷課,到了六月底的時候,內閣也辭了,巴黎和會也拒絕簽字,和會代表也辭職了,五四運動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不長久,真正影響深遠的是五四精神與文化,在那個時候等於是形塑了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社會的走向,是明顯的文化解放。

  在上個世紀整整五十年只有一個社會以華人的文化為主體性在創造文化,就是台灣,它的傳統文化是被五四過的文化,不是傳統禮教的刻板而是已經現代化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