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辛亥革命洪流中的台灣、香港與澳門



主講:潘漢唐先生



主辦: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



地點: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演講內容摘要:






  以大歷史的角度觀之,辛亥革命運動包括了1894年興中會成立所領導的兩次革命,以及1905年同盟會成立之後所領導的八次革命,甚至包括蔡元培、章太炎等人領導的光復會及黃興領導的華興會等一系列的大時代運動,直到1911年陰曆8月9日陽曆10月10日辛亥雙十武昌起義,終於成功而開花結果。





  從大歷史來看,辛亥革命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全球化的革命。另外,我要強調的是它是全民革命而且也是全世界華人的革命,而非僅為有人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之前幾個西方國家的革命,其範圍是非常小的。追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的範圍只有在美東;1789年法國大革命戰場僅及部份法國領土,並集中在巴黎,最後人民進攻巴士底監獄而一舉成功;1917年俄國革命只是在俄國西部。





  宏觀意義而言,參與支持辛亥革命者不只在國內,甚且跨越亞、歐、美各洲。孫中山去過美國7次,歐洲也去了幾次。革命運動雖在神州大地發生,但受到全世界華人熱烈響應,並有眾多西方人士認同並支持,甚至還有日本人為其犧牲。所以辛亥革命應被賦予一個全球化的意義,而台港澳居間也擔當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再回頭檢視過去100年間台港澳三地在辛亥時期發揮的影響。 





  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被清政府通緝又被香港政府驅逐出境,即轉赴日本,1900年時已結交多位日本友人。第一個為中國革命犧牲的日本人山田良正和宮崎寅藏陪同孫中山至台灣,與十分贊同中國革命的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會面,並獲得支持。





  1899年秋,孫中山派陳少白由日本往香港籌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報館設於中環士丹利街二十四號,該報於次年1月正式出版,到1913年才停刊。在這期間,該報一直都是宣傳革命的有力工具。辛亥之役在西方人眼中是沒流多少血的革命,藉助媒體鼓吹是最主要力量,外界稱之黑血革命取代紅血革命。





  孫中山在澳門結識葡藉人士飛南第。飛南第經營的濠鏡日報成為孫革命的忠實後盾。澳門濠鏡日報常刊載有關孫中山行醫的報導及讚美孫中山的感謝廣告,印證他20幾歲開始行醫時即懂得如何行銷自己,堪稱最佳宣傳家。





  台灣經過50年、香港經過150年、澳門歷經500年殖民統治,但這三地方卻同時吸收了不同文明的注入。邁入新的世紀,三地多元文化之風華與傳統中華文化相融合,去蕪存菁,必然對未來復興中華文化產生積極影響,亦將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帶來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