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園六季

  • 日期:2020-07-08

一園六季 Garden of Six Seasons

時間:2020年5月16日 - 11月15日

地點:Para Site藝術空間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
榮華工業大廈22樓



展覽介紹

先是零零星星,然後是洶湧而至,從展覽原定開幕日期到實際開幕日的兩個月裡,所有的小事件都匯聚成一場大事件——它是如此熟悉,包含着突如其來的疾病、死亡以及我們 對他人的恐懼;但它又是全新的,竟能輕而易舉地停下這個世界看似不可阻擋的車輪。未來或許會有很多不如人意的改變,我們也將必須 隨之變化。在破碎的確定性中,一些已在醞釀的改變或許會更快到來,這包括我們工作、消費、 共處和珍視彼此的方式, 也包括藝術世界中的呈現、標語、姿態與接觸。其他的改變只能靠我們自行爭取與「助產」,並共同努力打破那些 陳規與破敗。但我們尚不能看清的是,在籠罩着匱乏的未來、在割裂且狹小的空間中,我們將如何促成改變,歷劫重生。

是次展覽的前提,來自一種擁抱世界的願望以及穿梭世界的特權。在藝術機構尚能(有些許 安全感地)向公眾開放的香港,也許我們可以 拋開憂鬱,去反思在過去兩個月裡,展覽中有哪些東西已經過時了。在過去的藝術世界, 許多藝術家都能擁有通常只屬於特權階級的 對話、流動、知識與跨洲際的親密接觸——是次展覽正是這一現象的產物,身處加德滿都的藝術家同事們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幫助。作為加德滿都三年展的前奏,是次展覽象徵性地從命運多舛的公曆2020年中抽離,回歸到尼泊爾傳統的計時系統之中。這一系統將距今 7個月的未來(在我們來看似乎已是永恆)記錄着2077年,在寫下這篇文字之時,我們仍計劃着在2077年舉辦此次三年展。在是次展覽之中, 我們想談談走到這一季節的世界,它的掙扎、 願景與激情。這個世界也許第一次真正開始承認,它被不同的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凝視、幻想與描述;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社區,擁有不同的歷史、規則、特質與視覺語言,而所有這一切都被稱為「原住民文化」。這種多元性正漸漸滲透到藝術對世界的表現之中—— 這也是引導是次展覽的主要思想之一。曾經,我們時常喋喋不休地自我標榜着個人社會角色,將「推動改變」視為偉大的任務,直到這個季節 —— 改變帶着駭人的輕鬆,無處不在地 縈繞着我們。

與展覽的其它部分相似,「一園六季」這一題目在很多方面也已過時了。「六季花園」是加德滿都一座真實存在的園林,它更為人 所知的名字則是「夢園」。100年前,它由尼泊爾王朝的一任宰相下令建造,並被設計為 加德滿都城市肌理中的一座愛德華式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花園。上一個世紀的變革浪潮讓它的六座亭閣減少到了三座,而氣候變化也讓加德滿都谷地著名的六季合併成了四季。如今,守護園林的拉納王朝早已不復存在。而同樣不復存在的,還有那裏的君主制——它被最近這個時代的革命所推翻, 而他們也正是尼泊爾豐富且充滿啟迪的批判 能量的源泉所在。

走進展覽,你所看到、感受到的事物或許會與從前的季節有所不同。在Para Site的頂 層空間,你將步入一個幾乎對稱的建築空間:一條昏暗的邊廊包圍着一個明亮的空間——那是一個中庭,其中或許隱藏着一座不顯眼的花園。沿着這條走廊,你或許會感到更加理解並且放鬆,藝術作品連接起我們的身體、它們的內在、社會現實的網絡地圖,宇宙,以及它令人 生畏的設計。你會遇見在不同傳統中工作的藝術家,遭遇工筆與寫意、髮辮與露兜葉, 但他們都是我們的同代人,也都處在季節的交匯點,其中,許多人都藉助女性的能量來思考我們的世界。走廊包圍的中庭延展着這些思考:(性別化的)身體與它的微觀內在、它在社會中 的側面以及在宇宙中更高的位置——每一層 都充滿了陌生人與危險,亦都體現在不同傳統 的治療與藝術之中。因此,醫學思想成為是次 展覽的核心,它們承載着不同的文化歷史,幫助人們理解疾病在何處、需要醫治什麼、不需理會什麼、以及何時應該放手。

在Para Site地面的空間,藏於後室的祕密會比你想象的更難被察覺。此外,展覽位於上環的臨時站點裡,你將步入一座祕密花園—— 它同樣是人工的產物,但也許更加冰冷。正如醫學能看到的不止於我們身體的內部,地圖所描繪的世界也比肉眼可見的土地有着更多或9B少的信AF。園林既是人類有機體的鏡照, 又是整個宇宙的微縮版本,照料園林正如同醫學或是維持宇宙的平衡。然而,在世界不同的 大陸,園林的形象卻不盡相同:它有時是對稱 排列下平靜但瑣碎的和諧,有時是將世界分為 虛幻兩半的平靜湖面,有時是墓地大小的山巒、 瀑布與海洋,隱藏在莊園草坪間的野蠻,或者是 由逃跑的奴隸所建造的花園,召喚着家園大陸 的風景、莊稼、知識與美。

當你面對展覽最長那面的高鏡牆時,你會發現世界在侷促地逼近自身。園林常常基於 我們不同的生活與行動而呈現相異的形態:在一些園林中,帝國組織着他們的整個宇宙, 而數以百萬的我們則迷失在它的雜草之中;在另一些園林中,情侶們無憂無慮地嬉戲, 準戀人們相互試探,在隱祕豐腴的葉片間動情、 在濕暗的角落裏廝磨。還有一些園林則是 孤獨的房間,學者們在那裏苦苦地排演着他們 對一切生死的知識,用疲倦的雙手在石頭間除草與修剪。還有一些園林是我們最黑暗的噩夢,它們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孤獨之園,在我們 灼熱的胸膛下,失去了所有人類的接觸。


參展藝術家

Pacita Abad、Korakrit Arunanondchai、Alex Gvojic、Bibhusan Basnet、Pooja Gurung、張恩滿、Mae Clark、Mary Dhapalany、Patrizio Di Massimo、Izmail Efimov、Charles Gaines、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Julia Mage’au Gray、Sheroanawe Hakihiiwe、郝量、Andrew Thomas Huang、熊輝、韋邦雨、Sudhira Karna、曲淵澈、Emma Kunz、林東鵬、劉窗、劉國松、Madhumala Mandal、Rebati Mandal、Britta Marakatt-Labba、Ana Mendieta、J.D. ‘Okhai Ojeikere、Uriel Orlow、潘律、王博、Antonio Pichilla、John Pule、Komal Purbe、Naufus Ramirez-Figueroa、Ashmina Ranjit、Citra Sasmita、Ekaram Singh、蘇詠寶、Katerina Teaiwa、Batsa Gopal Vaidya、Brittney Leeanne Williams、楊沛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