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茶道歷史的曲折道路:江南、福建、日本、臺灣、香港

  • 開始日期:2008-08-01 00:00~2008-08-01 00:00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49樓4907室

地圖:map

演講內容摘要:





  陸羽的《茶經》是飲茶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著作。《茶經》的出現劃分了飲茶的「史前史」與「歷史」,並建立品茶藝術,使飲茶變得有規可循。茶始於神農的傳說,原產地是中國西南部中印交界區域。漢代時,中國北方不太飲茶,南方則從四川沿長江而下,發展到荊楚吳越一帶。當時飲茶的主要方式為湯煮羹飲,另外亦開始製作餅茶,研碎使用。





  唐代飲茶風氣大盛,飲茶文化由南方傳到華北,以至塞外。茶成為生活必需品,更是經濟貿易的主要產品,茶政、茶稅及茶馬貿易相繼出現。《茶經》成書後更創新飲茶規距與品味,成為中華茶道之始。





  宋代飲茶品味改變,由唐代的蒙頂、顧渚,轉為福建建安北苑。點茶、鬥茶的出現亦顯示飲茶情趣的轉變。宋代對茶具更為講究,祟尚黑瓷,以襯托白茶。宋元明時多在茶中加果加料,如「七寶擂茶」,及飲用散茶、茶葉。





  明代祟尚江南炒青茶,製茶技術亦有重大發展,掌握了炒青火候。此外,品茶屬明代文人雅趣,他們認為飲茶是一件「雅」的事情。明末由於國勢衰敗、民生凋零,品茗雅趣逐漸衰微。直至清代,日本及西方飲茶生活方式興起,青花白瓷與紫砂茶具的使用亦非常普遍。大量紅茶開始供應,如烏龍、鐵觀音等。





  中華茶道在晚清衰微。鴉片戰爭後社會動盪,精英文化藝術品位式微。印度茶葉興起亦影響中國茶葉,大宗外銷紅茶市場衰落,而中國東方文化霸權地位的旁落,會令茶道步向衰落。





  飲茶文化在宋代傳至日本。榮西禪師兩次到訪中國,把茶種帶回日本。其後他在著作《吃茶養生記》中闡述飲茶的藥用保健功能,以飲茶之道作為養生之道,受日本民眾歡迎。 隨著飲茶之風盛行,日本茶道模仿中國寺院茶會,並訂立「四規七則」,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茶道在現代逐漸復興,製茶及品茶在台灣蓬勃發展,尤其是福建岩茶系的輕發酵與半發酵茶,如烏龍、鐵觀音等。台灣亦重新制定茶儀及茶具,有助飲茶文化的復興。香港則是潮州工夫茶的延續與提升,紫砂壺與普洱茶的炒作及收藏珍品、品賞至尊的心態亦助長飲茶風氣。江南與華中 則恢復明清精緻品味,愛好清雅的綠茶,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